植被恢复与生态恢复的区别?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1-06-15
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而植被恢复通指所在区域的森林或则树林被因被破坏,导致次生灾害多发,为了减轻或者防治次生及相关环境问题的恶化,而采取的恢复工作,通常注意一下几点:

植被恢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造林树种选择不当。一是“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落实不够,长官意志严重,不按设计栽植,擅自变更树种造林。二是树种选择时结合林业产业发展考虑不周,林业产业空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只要栽了树,验收过关就行了。

2.林木良种推广率低、造林密度偏小。西部地区的三峡库区林木良种推广率还达不到5%,甚至种子园的种子还卖不出去。“见种就采,有苗就栽”的现象普遍。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针叶树种一般造林初植密度为每亩666株,而现在工程造林初植密度仅为每亩133株,按85%的成活率计,每亩只要有113株就能验收过关,这样形成的林子往往是一个疏林地。

3.栽植技术掌握不好。
一是整地打窝规格较小,有的甚至只挖一个“丫雀口”就栽苗。
二是苗木质量较差,主要表现为地径不足,根系欠发达,高径比失调。
三是起栽苗时间较长,远距离调苗时间更长。
四是在起苗至栽苗时间段内又没采取有效措施防护苗木水分散失,在栽植时有一部分已萎蔫。
五是栽植不规范,栽苗时没做到“苗正根舒,分层填土、捶紧踏实,培土成馒头型”。
六是工程造林栽植后未浇足定根水,往往导致造林成活率不高。

4.森林持续利用薄弱。
一是没有建立“法正林”体系,总体布局不合理,不同龄级结构的森林分布成无序状态,没有做好长远规划,只是有项目就栽树,栽完了就了事,林业经济效益不能持续显现。
二是竹木加工利用很薄弱,多数地方仅是少数个体户零星加工,缺乏竹木加工龙头企业拉动,长期以来,都是直接销售原木没有加工增值。
三是林业产业“空虚”,林地产出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