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有的生态修复工程,应全面总结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加强生态修复在模式、技术、制度等方面的探索,从而进一步巩固生态修复工程的成效,同时也为其他区域即将开展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重要参考。
对于已有的生态修复工程,应全面总结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加强生态修复在模式、技术、制度等方面的探索,从而进一步巩固生态修复工程的成效,同时也为其他区域即将开展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重要参考。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众多要素,因此必须要统筹兼顾,深入分析其在修复模式、修复技术、修复制度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此促进生态修复工程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段的合理有序展开。
生态修复包括了基于生态系统恢复力的自然生态修复和基于人类干预的人工生态修复,反映了特定阶段的特定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人类心理等多种要素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修复的综合作用。因此,生态修复工程具有涵盖要素多、覆盖范围广、系统性强、时间跨度大等特点,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不能仅仅考虑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同时也应将人类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纳入考虑范畴,进行综合考量。
传统的生态修复模式主要包括3个方面:
①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修复,主要侧重于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②对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的修复,主要侧重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③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修复,主要侧重于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惠益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由于生态系统自身随时发生物质代谢和能量流动,加之人类活动和其他因素的干扰,通过生态修复技术使生态系统恢复并保持原来的状态,可能不符合实际。因此,构建一套遵循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的动态的、发展的生态修复模式,是提升生态修复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必由之路。